我国素有“衣冠王国”之美誉,约五千年前,中国出现了仰韶文化,产生了纺织,开始用石陶轮把采集来的野麻纤维捻成细线,织成麻布,制成服饰。传统观念中的麻布又称夏布,其材料为苎麻,据史料记载,华夏始祖炎帝首先发现了麻的作用,于是“织麻为布,制作衣裳”,从此,家家养牛,户户织麻,而且还把会不会织麻布当成了判断一个女孩的贤惠标准。
和夏布不同的是,甘肃岷县的织麻布用的是小麻,当地人叫胡麻。岷县织麻布技艺历史悠久、享誉四方,其主要区域集中分布在洮河下游的西江、中寨维新等乡镇。这些地方依山傍水、气候温润、是岷县典型的传统农业区,不但气候条件好,而且顺洮河沿线古遗迹遍布,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非常丰厚的民族民间文化。
在岷县,人们将成熟的胡麻收掉果实后,扎成小把子进行熟麻,熟麻有两种方法:一种是将麻放在预先挖好的沤麻池里浸泡一个月即可。另一种是直接铺在地上让雨敲,通过近四十天的风吹日晒、雨淋,小麻就熟好了。熟好的小麻晒干后就用掰麻刀进行敲打,称为“掰麻”,是将麻纤维从麻杆上分离出来,敲打透以后,就要用木梳进行梳理,梳理好的麻纤维扎成把子理顺待用。
接下来就是捻线,捻线也有两种捻法:一种是用线杆捻线,一种是用纺车捻线,线杆捻线操作简单,一个小竹棍,下面镶一个圆木陀螺,竹棍上头放一个挂线的小铁丝钩子即可。纺车结构复杂,体积大,只能在家固定操作,但是纺车捻线比线杆快多了,所以专门从事“做卖活”的人家必须要备一辆或几辆纺车,纺车是由底盘子、桩子、撑子、掌手儿、铁线杆、陀螺、挠棍几部分构成。
捻好的麻线用线盘缠成桄子,扎成小把然后在河里槌打清洗,洗好后晒干并缠成线团,线团也分两种,经线是圆球形的,线头由外向里抽用,纬线(当地人叫“鱼线”)是梭子形的,线头由里向外用,大小正好与梭子的装线槽相吻合。线缠好后就可以开始织布了,织麻布的工序主要有扯经线做“交”。
做交时在院子或比较的开阔场地进行。首先根据所织麻布的精细确定经线的多少,经线的多少由“食”的蔑子孔的精细决定,而所织麻布长度就是经线的长度,盘经线时要绾好交,也就是为穿纬线打好基础,扯线绾交时要备用十几个装线团的器具(一般用盆子、筛子、笸箩儿等)一个线团一个器具,然后拉着线头来回盘线,一头做交,一头固定,待经线数量盘够为止。经线穿食糠。把做好交的经线用穿食刀刀儿(竹子做的一个小刀,刃上有一缺口,用于拉线),逐条穿在食糠上。
上架涮线。此道工序就是把穿好线的食糠固定在麻布架子的鹿角儿上,另一头用扯线固定后拉直,中间放一个板凳,然后用麸子打成的浆糊涮线,麸子打浆糊时一定要待锅里水烧开时下麸皮搅拌,直到麸皮烫熟为止。如果麸皮烫不熟,涮出的线容易起纤纬,食在滑动的过程中容易断线,涮浆糊时一个手拿涮子从线的上面涮,另一只手盛浆糊在线的下面与涮子相对配合涮线,涮线时动作要舒展,两手配合平稳,涮的要匀称,涮好的麻线看起来光亮圆滑,涮上一段距离,就在鹿角上缠一段,只到全部涮完为止。
织麻布。涮好的麻线在织麻布前要在鹿角上敲打缠好,缠麻线时一边缠一边用木棒敲打整齐,然后将一端的线头固定,开始穿挣线,挣线用棉线代替,隔一条经线拉一条挣线,这样在织麻布时就可以上下提动经线,以便交叉,纬线也可以来回走动了。一般手艺熟练的麻布匠一天织七、八丈长,手慢的人则织得少些。用麻布主要制作麻布衣衫、麻布裤子、麻布口袋、麻布帐子、麻布坎肩、麻鞋等。虽然这些不起眼的麻织品看上去不似棉布特别是化纤织物那样柔软,但却十分挺括,贴身。
伴随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,麻织品已经用于现代服饰的设计上,这是一种发掘性的创新,顺应着现代人的审美,它不再是廉价、粗糙、陈旧的代名词,而是名副其实的“俗”中之雅,能重新焕发出市场的活力。愿岷县麻织技艺与其文化魅力与艺术价值,通过产业推动,进行更全面,更动态的传承,走向广阔的发展之路!
声明:本媒体部分图片、文章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人观点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本站删除。